咸宁市财政局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 双向赋能练本领促发展
咸宁网讯 记者王恬、通讯员程洁报道:“我深切体会到基层的艰辛与不易,岗位可以挂职、责任不能挂空、初心更不能挂起。我们运用市局零基预算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助力基层财政突围破局。”挂职嘉鱼县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李皓,在实践中将新理论转化为解决老问题的金钥匙。
7月4日,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通过健全干部交流机制,该局选派骨干赴县(市、区)财政局挂职副局长,在核心岗位挑大梁。李皓是其中的一位。
当“大财政体系建设”攻坚号角吹响,市财政局将干部培养的课堂搬到财政实践一线。
全面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要求,规定每位干部向上争资、到基层调研、处理日常事务时间各占三分之一,让干部走出办公室。
面对新进年轻干部专业短板,市财政局打造“青蓝结对 导师帮带”工程,组建以“80后”为主体的财政政研组,开设“咸宁财政大讲堂”,举办“财会能力素质提升班”,开设财务会计、预算管理、金融投资等课程,总课时达74个,培训财政及市直财会人员244人,全局18名年轻干部获专业技术等级。
小组核心成员、“80后”女干部李峥2019年底机构改革转隶到市财政局,3年时间,先后取得会计中级技术等级和法律职业资格。“政研组逼着我们不断钻研、碰撞思想。如‘过紧日子’政策,我们不仅自己学深悟透,还要在局里的‘财政讲堂’给同事讲清楚,更要跟预算单位讲明白。”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快让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她精心准备的预算管理政策解读课,因案例详实、操作性强,成为预算单位业务学习的“爆款”课程。
该局还创新实行一个预算单位驻点一名财政监督指导员的制度,每月下沉预算单位,让干部在财政改革、项目建设、争资争项、财会监管一线接受实战磨炼,在“历事”“阅人”中快速成长。
76名财政监督指导员如“流动哨兵”,每月4天雷打不动下沉165家预算单位,在一线“望闻问切”中,76名财政监督指导员共下沉165家预算单位和179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现场1600天(次),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4类、550个。
如何准确评判和科学运用干部的实绩表现?市财政局建立考事与考人、平时与年终、党务政务与业务为一体的全员绩效考核制度,让“干得好”看得见、摸得着,用财政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保证了全市财政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6项改革入选全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位居全省前列,“财政+金融”组合机制改革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试点,“金木水火土数”六类资源盘活提供咸宁模式,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获奖补资金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