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破局“内卷式”竞争
企业间竞相压价,人才争夺白热化,产品同质化泛滥,利润空间越缩越小,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创新乏力……近一个时期以来,“内卷式”竞争成为热词,许多行业和企业深陷价格、市场份额、人才等无序低水平竞争。目前,各方也充分认清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千方百计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内卷本质是同质、低效的消耗战,反映的是市场信号失真、创新生态板结与考核机制短视。市场层面,信息茧房加剧了行业“羊群效应”,失真的市场信号无法让企业作出正确判断。比如,当人工智能概念火爆时,某城市半年内涌现的200余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中,其中90%因缺乏核心技术沦为“PPT公司”。机制层面,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当抄袭比研发更易获利,企业自然选择“走捷径”,“创新不如抄袭”使企业不愿付出巨额投入攀登技术高峰。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推动竞争逻辑从零和博弈转向价值创新,通过技术突破、业态融合和制度创新,在增量市场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并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制度机制、产业布局、市场监管、企业引导等方面协同发力。
在制度机制方面,应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体系。政府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例如,江苏省试点“质量GDP”考核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年增长40%;浙江省建立“创新飞地”政策,允许企业在上海、深圳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并享受税收减免,带动省内传统产业重复投资下降18%。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官员敢于尝试、勇于担当,为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要构建错位竞争新格局。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产业投资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各行业产能利用率、投资热度等信息,精准引导产业投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产业格局。例如,广东省佛山市上线产业大数据系统后,精准识别光伏行业投资过热信号,避免重复投资。
在强化市场监管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响应机制,缩短侵权案件处理周期,提高侵权成本。同时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
在规范企业行为方面,引导企业聚焦核心竞争力,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此外,应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建立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行业生态。
只有各方协同,助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构建差异化生存能力,才能从“你死我活”转向“共同成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阳 作者系唐山学院会计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