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印记|⑨ 从反“扫荡”到火攻歼敌:盐阜抗日反“蚕食”的决胜之战——滨海八滩王桥战斗
盐城滨海素来有“金东坎,银八滩”的说法。八滩自古较为富庶,为了保卫家园,1943年3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三师指战员与滨海人民群众一起浴血奋战,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胜利之歌。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此后,新四军第三师和苏北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携手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人民武装力量如汹涌波涛,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这一蓬勃发展的态势,令日本侵略者惶惶不安,盐阜区成为日、伪军“扫荡”的重点。

前排左起:李雪三、黄克诚、金明;后排左起:沈铁兵、王信虎、张天云、刘震
194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盐阜区军民在日、伪军第一次大“扫荡”中取得胜利。敌人不甘心失败,集中日军第十五、十七、三十五师团和第十二混成旅团各一部,伪军第二十二、二十八、三十六师及第七十二旅等部共2万余人,于1943年2月17日疯狂地向盐阜区扑来,开始第二次残酷的大“扫荡”。3月下旬,日军占领东坎。29日,日军山本中队178人、伪军朱宝元部100多人、徐继泰部200多人,悍然侵占八滩。山本率日军在八滩(现滨海县八滩镇八滩村)南约500米的王桥口王家油坊,依托三个高大坚固的院落建立据点。
八滩在东坎(现滨海县县城)东北方向,两地相距约30公里,是沿海地区的枢纽城镇。此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作为海盐集散地和沿海商业中心,民间素有“金东坎,银八滩”的美誉,足见其富庶。敌人占领八滩,妄图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控制阜宁县东北沿海地区,以扼杀抗日力量。为粉碎敌人罪恶的企图,在日军占领八滩的当天,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当机立断,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拔掉这颗“钉子”。这一决策不仅是重要的军事任务,更是振奋根据地军民斗争意志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此时,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团长谢振华率领指战员正在东坎、八滩及中山河北开展军事活动。作为经验丰富的团指挥员,谢振华深知此战的紧迫性,必须快刀斩乱麻,不给敌人喘息还手的机会。假如二十四团瞻前顾后,等待师部从佃湖调二十二团来配合作战,行动势必推迟,日、伪军必定加强防御工事。有经验的猎手都明白,打平地的狼要比打森林里的狼省事得多。没有屏障,即使日军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在英勇顽强的新四军战士面前,也是不堪一击。更何况,面对敌人的残暴,战士们心中早已燃起复仇的火焰,他们定会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师长黄克诚认同谢振华的分析,随即电令谢振华为战斗指挥,集中二十四团和师部特务营两个连的优势兵力,由地方武装和基干民兵协同配合,采取“合围”战术,务必在30日天亮之前攻克据点。
军令如山,容不得丝毫懈怠。谢振华想,计熟事定,举必成功。从兵力对比来看,以一个团的兵力对付鬼子的一个中队和三百多个伪军,新四军占据优势。然而,如何具体组织这次战斗,二十四团必须慎之又慎。他们一方面要全力攻打据守八滩的日、伪军,另一方面需要分兵阻击东坎来援的敌人。此外,二十四团的武器装备也远不如敌人,这无疑增加了战斗的难度。
谢振华与团参谋长经过深思熟虑,制定好作战计划,以二营由王桥口北侧抗日沟实施主攻,一营首先消灭八滩伪军,再沿八滩南门外和西侧助攻,师特务营从东南侧助攻,三营和地方武装、民兵负责打援。下达作战任务时,谢振华强调,一定要在第二天早晨结束战斗!
黄昏时分,部队趁着漆黑而苍茫的夜色,沿着田野小道,从各个集结地奔向八滩。团指挥所设在八滩西头一座孤单的小房屋,离八滩镇不过半里地。夜里九点钟,各营陆续报告,部队均到达指定位置,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
9点30分!谢振华一声令下:总攻开始!红色信号弹瞬间点亮黑黝黝的天空,激烈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以及战士们豪壮的冲杀声,霎时间从八滩街四面响起。最激烈的是二营的冲击方向:他们由南向北进攻,一进去就和鬼子展开了恶战。副营长王光汉率领的突击队,就像一把利刃,直插敌人的心脏。他们杀到日军的中队部,砸坏他们的报话机和电台装置。日军无法与外界联系,只得接连放出三只军用信鸽,向外求援。一营由西往东,攻打伪军,快刀剁豆腐似的,二十多分钟就把这批乌合之众消灭了大部,剩下的残部纷纷溃散逃窜。
消灭了镇里的伪军之后,谢振华把团指挥所移到镇东的一条堆堤上。这里离敌人的核心据点不到200米,中间是一些矮小的民房,借着敌人打出的照明弹,可以观察到据点西面的情况。为了把东面的情况弄明白,团参谋长亲自朝师特务营的攻击方向跑去。
日军分住在三个大院里,最激烈的鏖战就在这三个院子的四周展开。夜深天黑,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处于守势,火力得不到发挥。狡猾的敌人一个劲地打照明弹,二十四团的战斗队形和攻击动作有所暴露,这增加了伤亡。有十几个战士不顾枪林弹雨,勇敢地冲上一个院子的房顶,他们正准备揭开瓦盖往里送手榴弹时,被院里敌人的机枪扫倒了。二十几个鬼子乘势冲出北面的包围圈,叽里呱啦地吼叫着,向团指挥所扑来。谢振华一面把手枪里的子弹顶上膛,一面喊司号员调一营的二梯队三连进入战斗。三连在连长米富珍的率领下,及时地冲上去,打得迅速利索,冲出来的二十几个日本兵一个也没留下。
30日凌晨1点钟左右,二十四团夺下据点东边的两个大院,敌人全部被压到中队部所在的一个大院落里。虽然日军伤亡惨重,但他们仍在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战士们即将面临更残酷、更激烈的战斗。敌人凭借厚实的砖石围墙,守住枪眼,拼命向战士们射击。我军的迫击炮因距离太近,不能发挥作用。情急之下,有些战士主动请求翻过围墙,和鬼子展开肉搏。但是寡不敌众,有些牺牲了,有些被逼出了院落。
深夜两点钟左右,通讯员喘着气跑来向谢振华报告说:“二营副营长王光汉同志牺牲了,一营长毛和发和几个连的干部也都负了重伤。”谢振华眼睛湿润了,他眼盯着敌人的据点:虽然我们和鬼子相距不过一箭之地,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在这块狭小的地段上,我们流了多少血,牺牲了多少个亲爱的同志啊!很快就要天亮了,战斗拖延下去,只会对敌人有利。谢振华立即命令司号员吹号请参谋长回来。
尹参谋长头上缠着一块白布,急急忙忙跑了回来。他们俩伏在堤堆上,眼望着前面的攻击部队和鬼子机枪吐出的火舌,心里像火烧一样。“团长,敌人火力太猛了,我看最好使用火攻!”“对!”谢振华回答说。
火攻,是谢振华早就在战斗计划中谋划好的,引火物也在战前做了准备。部队接到火攻命令后,有的战士把蘸了煤油的棉花球绑在马尾手榴弹上,投进敌人大院里;有的把棉花球绑在长竹竿上,射向大院的房顶,大火熊熊地燃烧起来。这是战斗的火焰,这是复仇的火焰,烈火猛烧着万恶的强盗。鬼子狼狈地从火海中往外逃,拼死想杀出一条出路,可是哪里有路给他们呢!五连的两挺机枪紧紧地封住大门,鬼子一露头就被击毙,尸体都快把门洞堵住了。里面烈火烧,外面机枪打,敌人被揍得哭爹喊娘,痛不欲生。
拂晓,东南方突然传来阵阵低沉的马达声,几架大肚子敌机,低飞着从头上掠过,可是他们来晚了。这时率领三营在八滩南边的新港打援的副团长陈玉才派人来报告:东坎的日军夜里两点多钟分两路增援,三营的阻击战打响了。
天亮了,大院里已是一片灰烬。但是枪声一直没有停过,围歼战仍在激烈地进行。突然,西北角方向一阵混乱,十几个鬼子推倒围墙,企图从二营和特务营的结合部企图向东坎方向逃窜。谢振华见状,急忙跑过去想组织部队收拾这帮家伙,跑着跑着,右肩头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身子一软跌倒在地上,血水顺袖筒流出来,一会儿就浸透半边军服。警卫员赶来扶了一把,他使劲站起来,向前面望去,战士们正追赶溃逃的残敌。八滩王桥战斗,新四军战士全歼日军山本中队及伪军,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获得解放的八滩人民群众,在地方干部带领下,敲锣打鼓,抬着猪、羊、鸡、鸭等数不清的慰问品来看望队伍。指战员们和前来慰问的群众欢呼着、簇拥着、跳跃着。谢振华对政治处的同志强调,一方面要热情接待前来慰问的干部、群众;另一方面要婉言谢绝送来的慰问品。

滨海县八滩烈士陵园
人民在欢庆胜利的时刻,也深深怀念着为解放八滩而献出生命的烈士们。当地政府为纪念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建起了烈士陵园,并建了一座纪念塔,将王光汉等四十余名烈士的名字镌刻在上面。如今,为了让八滩人民及子孙后代,永远铭记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八滩镇烈士陵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修缮提升,已成为党员干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学习教育基地。
(作者:史冬珠,中共滨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