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继华:三十年育种路,从“玉米候鸟”到全国先进工作者
编者按 |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掀起做新时代挺膺担当奋斗者的热潮。4月30日,河南省召开座谈会,学习大会精神,动员激励全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五一”期间,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大河财立方推出“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选取河南省在农业、教育、科技、制造业等领域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讲述他们在基层、在一线的奋斗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南繁研究院院长汤继华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从金黄的玉米试验田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用三十年光阴书写了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情怀。

从河南农业大学的讲台到海南乐东的玉米试验田,汤继华每年往返中原与海岛之间,单程2000多公里,如候鸟般坚守南繁育种三十载。1994年,刚留校的他初到南繁,面对的是租用民房、台风毁苗、田鼠耕牛侵扰的艰苦条件。汤继华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就是要与天斗、与地斗、与牛斗、与鼠斗”。他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利用海南“天然温室”实现玉米一年多代繁育,将原本6年的育种周期缩短至2-3年。
每年春节前后,正值试验田授粉高峰期,他带领师生日均授粉近800穗,从2万份自交系中配出20万个杂交组合,最终“万里挑一”筛选优良品种。30年来,他选育出T1932、TM2015等骨干自交系,主持育成豫玉22、MY73等22个玉米新品种,其中MY73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2023年推广面积达2088万亩,单产提高15%,成为“中国玉米高产革命新标杆”。
面对玉米耐密抗逆的世界性难题,汤继华带领团队从数万份材料中克隆出全球首个南方锈病抗病基因ZmRppC,发现调控铁含量的开关基因ZmNAC78,破解高温花粉败育机制。
2022年黄淮海高温灾害中,他提出“调整散粉生物钟”,通过基因编辑将散粉时间从上午9点提前至7点,成功避开高温“死亡窗口”,授粉率提升30%,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提供中国方案。
“育种先育人,种子要‘传代’。”汤继华表示,“要坚持做有用的科研”,他要求学生要么“顶天”解决基础科学问题,要么“立地”服务生产实践,首创的“三段双道双型”人才培养体系,曾获河南省教育成果特等奖,30年来培养博士15人、硕士43人,多篇论文获评省级优秀。实验室里“人生阶段性、作物季节性、科研时效性”三条横幅,是他对学生的期许,更是对农业科研的注解。
种子作为玉米的“芯片”,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据汤继华透露,他已与隆平高科、大北农等40余家头部种企合作,将MY73、康农玉8009等品种推向市场,成果转化和横向合作累计金额超过9000万元。其中YD268以2680万元授权4家公司联合开发,创下我国玉米品种转让费的新纪录。
从青丝到白发,汤继华始终扎根在育种一线。“每一粒种子,都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他对记者说,“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吃苦,一生能做成一件事就够了。”这位“玉米候鸟”用坚守与创新,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丰收的种子,让“中国碗”装满更多中国粮。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