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神山圣湖朝圣线路重启,成中印“低敏感合作”试验场丨智库视点20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0:30:00    

巴以冲突、印巴边境交火等纷扰不断袭来,中印边境却出现一缕温馨、柔和的曙光——重启朝圣线路。纵观中印朝圣通道的发展,远非一帆风顺;却似中印关系的晴雨表,起伏坎坷。作为中印建交75周年之际的破冰信号,朝圣线路的重启,不仅预示着中印边境转暖和宗教文化纽带的复兴,更深刻体现了两大文明古国以东方智慧应对复杂地缘政治局势的战略智慧与深远考量。

中印双轨朝圣路线打开

从南亚赴中国西藏朝圣的路线有西路、东路两条。一是朝圣西路,香客可经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口岸的强拉山口入藏,这是传统的朝圣路线,要经过海拔58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带,大部分路段无法通车,南亚香客需徒步跋涉二十多天才能抵达圣地。二是朝圣东路,南亚香客可从西藏亚东的乃堆拉山口进入,乃堆拉山口连接我国西藏亚东县和印度锡金邦,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这一朝圣线路于2015年正式启用,由此可将朝圣路线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朝圣通道的单线发展期。1954年,中印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规定“双方香客按惯例在双方指定的朝圣地朝拜”,但由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导致两国关系严重恶化,印度香客朝圣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时任印度外长瓦杰帕伊访问中国,中印关系缓和,1981年中国政府决定恢复印度香客前往西藏神山圣湖朝圣,规定须由印度官方组团经西藏普兰口岸的强拉山口入境。

第二阶段——“双轨朝圣通道”并行发展期。2013年5月,中印双方签署《关于印度官方香客赴中国西藏自治区朝圣的议定书》,2014年,双方达成开通乃堆拉山口赴西藏神山圣湖朝圣新路线的共识。2015年6月22日,乃堆拉朝圣新路线正式开启,当年就有5批共240名印度香客经乃堆拉山口赴藏朝圣。这一新路线虽然长达两千多公里,但由于交通设施条件、气候环境的改善,朝圣路程时间大大缩短,由原来的二十多天缩短到十天左右,2016年两个朝圣通道接待了上千名香客。

然而2017年6月18日中印边境洞朗对峙使中印关系急转直下,我国暂缓安排印度官方香客团经乃堆拉山口入境朝圣,已获批6月20日经乃堆拉路线朝圣的第一批朝圣者44人最后通过强拉山口进藏。2018年2月,随着中印关系缓和,中方同意重启乃堆拉朝圣线路,该通道在短暂关闭后重新开放,2019年,10批共500名印度香客经乃堆拉山口进藏。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兼受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影响,我方暂停印度香客进藏的朝圣活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24年12月18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在北京举行,中印双方同意继续加强跨境交流合作,推动恢复印香客赴中国西藏朝圣、跨境河流合作及乃堆拉边境贸易等。2025年1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访华,印度香客赴西藏朝圣成为中印双方磋商的内容之一。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消息称“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景区于4月25日正式开山”,4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神山圣湖朝圣,是中印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时隔五年,朝圣线路再次重启,印度外交部表示将于2025年6月-8月组织印度香客团赴中国西藏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进行朝圣。

位于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视觉中国/图)

“破冰之举”

朝圣线路的重启是中印双边关系回暖的表征。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后,叠加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南亚香客赴藏朝圣活动被迫中断,如今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重启朝圣活动一定程度上可谓中印关系改善的“破冰之举”,作为边境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风向标,通道重启不仅体现了双方的务实合作意愿,更是向国际社会释放出积极信号:中印两国正逐步回归以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轨道上来,这也有助于缓解地区紧张态势。正如《新印度快报》4月27日的报道《中印关系解冻:时隔五年,神山朝圣将于六月开始》所言,“两国同意采取进一步措施‘稳定和重建’关系,标志着两国关系出现谨慎却具建设性的转变。”

朝圣线路的重启,彰显了中印文化韧性,体现了双方文明对话的深厚底蕴和超越分歧的精神力量。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对包括印度教、藏传佛教在内的诸多信众来说有着非凡的宗教意义,此次朝圣线路的重启,既是对南亚众多宗教信众精神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落实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四国“民心相通”工程的重要实践。印度媒体ETV Bharat 4月26日发表评论文章称,“这不仅是一条朝圣路线的重新开放,更是信仰、外交和战略的融合,凸显了在持续的地区紧张局势下,中印关系的文化韧性和悄然转变。”

另有印度著名学者尤米指出,“尽管朝圣不会产生太大经济效益,却是减少两国民众之间敌意的方法。”这条承载信仰的文化通道,成为一座跨越喜马拉雅的桥梁,通过持续不断的民间文化交流,为中印两国政治对话开辟了更具温度的沟通渠道,也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双边难题凝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成为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补充路径。

此外,朝圣线路的重启是区域经济复苏的催化剂。朝圣线路的关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活力,尤其乃堆拉通道是中印两国最大的陆路贸易通道。此次朝圣线路的重启,将再使“朝圣经济”回温,带动周边区域旅游服务业、交通物流业、酒店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双边、多边提供宝贵的经济合作机遇。

以往数据显示,每年经强拉山口、乃堆拉山口赴西藏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朝圣的印度信众达上千人次,由此带来的食宿消费、运输费用和旅游纪念品消费,对当地居民收入提高有直接助益,也为商贸人员、向导及其他服务业从业者提供了重要就业机会,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承压,中印两国借朝圣通道重启实现边境地区经济回暖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

玛旁雍错湖。(视觉中国/图)

中印联手推动朝圣线路的重启,也是以东方智慧突围外部战略挤压的生动写照。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美国以经济战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施压全面展开,试图通过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重塑供应链体系等极限施压手段,再塑以“美国优先”为导向的国际格局。中印关系中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但面对共同的外部挑战,双方展现出以理性姿态管控分歧、开展合作的良好意愿。朝圣线路的重新开放,正是这一背景下中印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释放积极信号的重要象征。

“某种程度上印度和中国都看到了来自美国的经济挑战,鉴于美国正在发生的政治变化,双方都需要维持一定程度的关系。”印度智库“亚洲汇流”研究员K Yhome表示。

“低敏感合作”试验场

朝圣线路的重启,既是中印关系破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两国在更广泛领域探索“低敏感合作”的试验场。这条承载精神信仰的走廊,其未来价值不仅在于宗教交流或经济收益,更在于能否构建起超越短期利益的战略互信框架。中印两国需以“共同守护者”的姿态,将朝圣通道转化为培育互信的孵化器。

朝圣线路跨越的地区本身地缘政治敏感度高,双方需超越零和博弈思维,以建设性态度妥善管控分歧,通过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WMCC),增强政策透明度和风险预警能力,确保朝圣活动在政治安全稳定的氛围下顺利进行。同时,应坚持将朝圣线路活动定位为人文交流而非地缘竞争的场域,弱化敏感政治议题对朝圣秩序的干扰,真正使其成为累积政治互信的稳定器。

朝圣线路本质上连接了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群,既需要高度尊重宗教情感,也需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政治化的渗透风险。

双方在管控朝圣秩序时,应坚持文化包容与底线思维并重,强化对敏感节点的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避免因个别事件被放大而破坏整体合作氛围。同时,朝圣线路的设计与运作也应适度避开争议性强的区域,确保朝圣体验的安全性、连续性与纯粹性,防止宗教活动被无意卷入政治纷争。

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周边的喜马拉雅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朝圣线路重启必然带来人员流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在促进朝圣便利化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民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印双方应本着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朝圣通道沿线的环境评估与生态监测,合理控制客流密度,推动绿色交通和“低碳朝圣”。

朝圣线路的未来,终究取决于中印能否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将宗教纽带转化为合作动能。通过在宗教文化、生态保护、边境贸易、旅游开发等低敏感域建立互信,中印双方可积累一定的信任资本,为未来处理高敏感度的问题打下互信基础。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多极化、地区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朝圣线路的重启和可持续发展将为中印关系注入新的动力,有助于两国在复杂环境中稳住关系基本盘,防止战略误判与局部摩擦的失控。

• (李涛,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静,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李涛 王静

责编 姚忆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