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街坊社区治理探索|“就餐+社交”,这个老年食堂不简单

海淀区金沟河路5号院是典型的“双老”小区。居民楼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空间十分有限。小区6000多位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1900人,80岁以上老人有560余人。
为了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去年6月,永定路街道八街坊社区利用废弃车棚搭建了一处25平方米的养老助餐点。“助餐点建成后颇受老人欢迎,可它毕竟太小了,不仅没地儿堂食,还得在屋外站着排队。来买饭的大多是上岁数的老人,连个坐着等的地儿都没有,冬天下雪、夏天下雨,都只能等在外边。”民生保障办公室科长杨明月说,街道和社区都非常希望尽快优化老人的就餐环境,可公共空间局促是小区的“先天不足”,如何在有限空间里为老人建设一座像样的老年食堂?
街道、社区和产权单位多次沟通协商,终于腾出一间71平方米的产权单位用房。近日,老年食堂换址升级,正式开门营业。“盼了这么久,新食堂终于开业啦!”“新增了五组餐桌椅,有了堂食服务,我们几个老朋友可以一起坐在食堂吃饭聊天。”“排队买饭再也不用到外边风吹日晒了。”坐在新食堂里,老人们喜笑颜开。

更吸睛的是食堂的装饰风格。外墙上是航天主题和社区养老的彩绘,房间里摆放着各类与航天主题相关的剪纸和装饰。老年食堂变身为航天主题餐厅。工作人员说,创意源自社区议事会上居民的“头脑风暴”。“社区很多住户是航天系统的退休职工,航天精神早已烙印在老人的内心深处,大家纷纷建议,食堂也要有‘星辰大海’。与此同时,社区还有许多老人对非遗剪纸十分感兴趣,希望能通过剪纸表达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把非遗和航天融合起来,用航天主题的各类剪纸装点食堂。”

主题餐厅式的老年食堂开办起来,在居民中反响很好。不过,属地工作人员心里还在琢磨着,小区的公共空间实在有限,既然好不容易开拓出一处空间,得好好利用起来。于是,工作人员与运营食堂的老年驿站进行协商,双方合作,把老年食堂打造成多元活动空间,全天开门迎客。工作人员介绍,用餐时间,这里是居民买饭、用餐的食堂,下午两点之后,就秒变社区会客厅,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食堂开业以来,非用餐时间已经举办了唱红歌、非遗剪纸、健康讲座等多项社区活动,吸引来小区很多老人。”
【治理亮点】
随着老龄群体的快速增长,为老服务已成为社区基层建设、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空间狭小是不少老旧小区的通病,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提升为老服务质量,考验着基层治理能力。
将老年食堂与本地特色、老人爱好相结合,打造“主题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就餐难题,还为居民之间增进感情提供了场所。同时,食堂变身多元活动空间,有效破解了小区空间的“先天不足”,让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鹿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