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巴扎喜事》:都塔尔与琵琶合奏出的石榴籽絮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0:20:00    

来源:【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石观

艺术长河中,总有作品如明珠般璀璨,以穿透时空的力量叩击人心。电影《巴扎喜事》正是这样一部佳作,它以光影为媒,载着情感共融的动人旋律,穿越历史长河,将喀什大地的温暖与力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乐器制作人阿里木心心念念的都塔尔,这件被誉为新疆“乐器之母”的传统弹弦乐器,外形与传统乐器“三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禁让人联想到不同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映照与交融。

7月18日,电影《巴扎喜事》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左一)和演员洪剑涛(左二)再次来到电影取景地喀什古城,图为二人与当地居民攀谈。《今日新疆》记者 任雅文/摄

著名歌手刀郎钟爱的《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中,那句“琴师回来都塔尔还会再响”,更是将都塔尔与哈密瓜、白杨树等元素一同化作了新疆独特的文化意象,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值得一提的是,《巴扎喜事》巧妙选取了琵琶和都塔尔这两种乐器作为核心文化符号,这一构思别具匠心。《巴扎喜事》中,乐器制作大师精心打造的两把古琴,都塔尔和琵琶,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洗礼,最终和谐共鸣,宛如一对携手走过岁月沧桑的挚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谐乐章。

电影《巴扎喜事》首映式现场。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侯立超 摄

正如《巴扎喜事》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所说:“电影里的都塔尔与琵琶最终和谐共鸣,这就是喀什各民族情感共融的象征。”

这种情感共融的精神内核,在喀什城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生动的注脚:社区广场上,各族群众手拉手,共同跳起欢快的麦西热甫,传递着彼此间深厚的情谊;学校的实验室里,各族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每一个瞬间,都见证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美好时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电影《巴扎喜事》首映式现场。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侯立超 摄

在喀什这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上,无论是在守护边疆的漫长岁月里,各族人民并肩作战,用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互助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在面对危难的紧急救援时刻,各民族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各民族心手相应的壮丽篇章,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伟力。

在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韩宗树25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成为各民族情感共融的标杆。这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用“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朴素信念,将团结村从贫困村变成示范村。村民米日古丽·买合木提说:“韩书记的办公室永远为我们敞开,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

影片《巴扎喜事》拍摄现场。喀什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阿地力江·阿不都卡德尔 摄

主演洪剑涛在回忆喀什拍摄经历时,言语中充满眷恋与感动。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他常常被热情好客的当地老乡邀请至家中做客。踏入村民家门的那一刻,香甜可口的老汉瓜、颗粒饱满的开心果,让他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这些质朴而美味的食物,不仅满足了他的味蕾,更化作了他记忆深处最鲜活、最难忘的喀什味道,成为各民族情感交流的美好见证。

漫步喀什古城,每日的开城仪式便是一场鲜活的各民族情感共融展演。张骞与班超的“历史对话”,胡旋舞与汉唐舞的交织,波斯乐与龟兹乐的交融,让游客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简直是一场心灵盛宴!”旅拍达人张永感叹,看到各民族共舞的场面,内心深受触动,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

从都塔尔与琵琶的千年共鸣,到喀什古城的万家灯火,各民族情感共融的旋律从未停歇。丝路明珠,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和声,传遍天山南北,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贴得更近,手牵得更紧。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