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印记|④ 抗日漫画宣传队在南京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支来自上海的抗日漫画宣传队(以下简称漫宣队),他们秉承“要做中国人,不当亡国奴”的意志,以笔为刀,用漫画揭露日寇罪行,呼吁人民团结抗战,在南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忆。
一、漫宣队在上海组建
民国时期,中国漫画创作快速发展,常以幽默讽刺的风格揭露社会的弊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漫画家开始创作抗日漫画,并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6年夏,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黄苗子等漫画家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所展出作品的主题大多为声讨日军侵略、呼吁抗日救国,随后该展览会开始在南京等城市进行全国巡展。“七七”事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漫画从市民的娱乐读物变为呼吁全国人民投身抗战的重要宣传媒介,“抗战漫画家”的队伍不断壮大。

(1937年8月30日下午,漫画宣传队队员们在火车站集合准备出发时的合影。由于逃难的人非常多,直到第二天才踏上了火车。)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在此危急关头,抗战漫画家们及时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开展包括创办抗战报刊和组建抗日漫画宣传队在内的一系列宣传工作。抗日漫画宣传队原称为“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委员会、漫画界救亡协会漫画宣传队第一队”,拟再组建两支队伍,但因人力不足,扩编计划未能实施。因此,“漫画宣传队一队”不再保留队号,统一称为抗日漫画宣传队。
二、漫宣队进驻南京
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投入抗战成为漫宣队的首要任务,而南京成为漫宣队的第一站,原因有三:其一,作为民国的政治中心,南京乃人文荟萃之地,尤其在文化、教育和科研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其开展的各类社会活动对周边地区影响深远且广泛。其二,民国时期,漫画艺术在南京广泛传播,积累了深厚的民众基础。至20世纪30年代,多家报纸杂志竞相刊载以满足市民观赏需要。如1933年创刊的《新民报》特辟漫画副刊,《新民漫画》于1934年9月面世,1935年创刊的《朝报》设“一周漫画”专栏,“首都公余联欢社”于1935年5月16日创刊的《公余月刊》中也有漫画专栏。高龙生、刘元等南京漫画家还曾为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创作了新作品。其三,部分漫宣队成员在漫宣队成立前已经在南京创作了一批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其作品中的漫画人物穿梭于秦淮河、夫子庙、三牌楼、玄武湖以及南京城内古巷老街,他们对南京极为熟悉,堪称“老南京”。
以叶浅予在南京的经历为例。1934年,叶浅予来到南京为《立报》和《民国日报》创作漫画,后受天津报人唐季青赏识,加入《扶轮日报》。他在《扶轮日报》上连载的《王先生别传》深受读者喜爱。《王先生别传》以连环漫画形式记录了普通小职员“王先生”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叶浅予用细腻笔触勾画出“王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揭示并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王先生别传》之所以备受欢迎,与叶浅予勤于观察民生百态密切相关。当时,他常去玄武湖公园(当时称为五洲公园)的听荷茶庄、夫子庙的老正兴菜馆等地,主动了解社会热点,洞察世态人情。叶浅予还常骑自行车穿梭于老南京的街巷,与市民热络交流。此外,叶浅予还利用在浦口火车站卖报的机会,听取旅客对自己漫画的反馈,了解读者喜好,积累创作素材和灵感,为“王先生”这一漫画人物增添了丰富的南京特色。随后,“七七”事变的爆发改变了叶浅予等爱国漫画家们的创作主题和计划。国难当头,“王先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抗战救国主题漫画开始崭露头角。
1937年8月下旬,由叶浅予任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胡考、特伟、梁白波、席与群、陶今为队员的漫宣队怀着满腔救国情,踏上前往南京的路程,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底,一切行动听战局指挥,要我们到哪里就到哪里,要工作多久就工作多久,谁也没有个人打算,一切交给抗日救亡了”。9月初,经过多番辗转,漫宣队抵达南京。随后,南京的刘元、高龙生、夏光等漫画家也相继加入漫宣队。初到南京,衣食住行成为漫宣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仓促之间,队员们暂时居住在叶浅予曾经在南京购置的国府路廊东街德邻村2号。屋内设备简陋,只有一张床铺,于是众人只得打地铺艰苦就宿。卷起铺盖,架起门板,配上简陋的桌椅板凳,便打造出漫宣队的工作室。
据叶浅予回忆,“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急之际,大家都能刻苦自励,以大局为重,事事争先;个人如有困难,队员之间也争着解囊相助”。不过,由于漫画家们没有固定收入,靠卖稿为生,所以,在暂时解决吃住问题后,漫宣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获得稳定的经费来源。当务之急,漫宣队必须在南京找到合适的组织挂靠。于是叶浅予、张乐平和特伟首先寻求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资助,然而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几经周折后,漫宣队获得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些许帮助,为漫宣队提供画室和一日三餐,但是经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直到漫宣队主办的“抗敌漫画展览会”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才开始关注漫宣队,认为漫宣队可以扩大美术宣传抗日的力量,便邀请漫宣队加入美术宣传部门,指导机构由原来的上海市文化救亡协会调整为“首都”各界抗敌后援会。此后,漫宣队有了固定的经费来源,漫画宣传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三、漫宣队在南京的战时行动
漫宣队在南京对漫画宣传方式进行了创新。除每日为南京各大报刊绘制一幅漫画,漫宣队还在各马路要冲绘制油漆牌大画一百块、大布画十幅,力求让抗战漫画从书本走向街头,引发公众关注,从而激发全民抗战的热情。正如黄苗子所言,“漫画首先把他们以前填塞在书本上的工作,填塞了马路的每一张广告牌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因为漫画已经不只拥有有力购买刊物的读者,而且开始结识全国的广大民众了”。与室内展览相比,街头、火车站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受参观时间和门票要求的限制,也无须统计观看人数,且人员流动性更强,极大促进了抗战漫画的传播。
在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漫宣队还会做一些抗战主题展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抗敌漫画展,旨在唤起南京以及全国民众的抗战决心和意志,正如抗敌漫画展的《献词》所写:“抗日救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工作,也是每一个国民的天职。为了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和永存,为了保持东方古国数千年以来的正义和庄严,我们义无反顾地忍受着一切的艰难辛苦而工作,以唤起全国人民,激发一切救亡力量。我们是漫画笔者,所以表现的,就是色彩和线条,请诸位来看我们的画,就是我们工作的具体表现。”
1937年9月15日,《中央日报》详细介绍了抗敌漫画展的作品数量、地点、时间:“首都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办之抗敌漫画展览会,预计出品百余件,现正由漫画界救亡协会宣传队日夜赶制,即将完成,兹悉已借定新街口大华戏院为会场,准于九一八开幕云。”9月18日当天,大华戏院“出品共计八十余件,大布画六幅,琳琅满目”,此后接连五天,南京都被一股“漫画热”包围,“观众踊跃,统计开幕五日有三万人左右,而团体机关来者犹未计在内”。可见,此次抗敌漫画展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也正因此,展览中的作品在南京各地以及周围其他城市继续展出。根据漫画宣传队的工作报告,抗敌漫画展览“乃于九一八起在新街口大华戏院举行五天,夫子庙展览三天,十月二日应镇江文艺协会邀,在省立图书馆展览一周,十三日于下关兴中门展览四天,十八日往卸甲甸永利化学厂展览”。在江苏省会(镇江)图书馆展览时,一周内“观众逾两万人,引起镇江各界之热烈欢迎”。值得关注的是,抗敌漫画展重返南京时,日本侵略军飞机正不断空袭南京城,危在旦夕之际,人们毫不退却。10月15日,在下关,“虽全日警报频传,但参观者仍极拥挤,总计不下五千余人”,据宣文杰回忆,“他们仍然全神贯注地看画”。

1937年10月部分宣传队员在南京创作。左起:陆志庠、张乐平、胡考、张仃。(照片提供:张郎郎)
为什么抗敌漫画展的观展人数居高不下,甚至民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前去看画?一方面,民国时期,人们的识字率不高,根据黄裳在1920—1933年的调查,全国“城市文盲数为49.4%,乡村文盲数为60%,黄河流域文盲数为67%,长江流域文盲数为63%,珠江流域文盲数为60%……1932、1933年所调查文盲数为59.9%”。再加上当时缺乏机器印刷,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传播方式有限等客观因素,民众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抗战形势。漫宣队的工作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南京的抗敌漫画展主要围绕揭露日寇暴行、全民动员、抗日英雄、汉奸丑相、时事讽刺等主题展开,还包括抗战形势地图这类带有新闻性质的全面、直观反映抗战形势的作品。这些作品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抗战态势,认清危机。黄苗子认为,“最早的漫画宣传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是在农村,漫画宣传队起到了很大作用,一边挂着画,一边讲解。几乎在没有敌人侵略的地方,很多重点城市都有漫画宣传队”。另一方面,抗敌漫画展呈现了中国民众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如展览中有一幅漫画作品,画中一位脸上淌着血的婴儿,斜倚着刚被日寇飞机炸死的母亲的胸脯,小嘴还含着母亲的奶头,这一空难场景的呈现与当时南京频传的空袭警报交织,民众的民族情结在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中爆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亡意愿呼之欲出,民众的情感从对家庭的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并得以强化。
四、漫画救亡的重大意义
漫宣队在南京的活动扩大了抗战漫画的传播范围,创新了抗战漫画的传播形式。南京作为漫宣队的第一站,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尤其是漫宣队在“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抗敌漫画展,是全面抗战后第一次漫画展,也是第一个最轰动的画展。漫宣队在南京的活动为在其他城市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如漫宣队在武汉各街区绘制巨幅抗战宣传画,在江西上饶举办街头流动抗战漫画展览会。1939年,叶浅予向香港漫画家宣传漫宣队在大后方的活动,继而在香港举办了抗战漫画展览会,展览作品被埃德加·斯诺称赞为“中国军事阵线的坚强的后盾”。此外,漫宣队在南京的活动还得到上海报刊的关注,上海的《抗日画报》以“漫画界救亡协会宣传队在南京”为标题,系列刊登了漫宣队队员的工作照、作品照,促进了上海人民对漫宣队和抗战漫画的了解。

漫画宣传队(署名首都各界抗敌后援会),《众志成城》,《中央日报》,1937年9月10日

漫画宣传队,《收复失地》,《中央日报》,1937年9月20日
1941年5月14日的《华商报》评价道:“以漫画抗战,抗战四年的漫画宣传队在绘画界素以打前锋著称,全国各地几乎都会有过他们的足迹,在广大的群众的脑海中留下过不易磨灭的印象。”漫宣队的行动彰显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伟大抗战精神,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炮声在哪里,漫宣队的足迹就在哪里。漫宣队的宣传活动激发了更多国人的抗战救亡意识,为抗战胜利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空间视域下英国战争景观遗产的记忆转向研究”(23HQB04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红色漫画资源运用于江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024SJYB01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华,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罗清云,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江苏地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