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着光明前行——追寻恽代英烈士在上海的足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19:46:00    

他一生演讲无数,永远意气风发,永远豪情满怀,周恩来赞他“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

2025年8月10日 星期天夜光杯 上海珍档

今年8月12日,是恽代英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上海曾经是他战斗过的地方,我们追寻他的足迹,回到那个战斗的年代。

穿灰布长衫的年轻教授

1918年夏,恽代英从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后,即任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平日里,恽代英总穿着一件灰布长衫,脚蹬青布鞋,剃的是爱国头。他留给后人的照片极少,服装也仅有两种:要么是一身灰布大褂,要么是军装。茅盾曾在《记Y君》一文中,形象地描绘了Y君的形象。Y君,正是恽代英。

唯一发现的恽代英视频(上海五卅运动中的恽代英,仅2秒钟),来自前苏联导演拍摄的纪录片

1923年8月,应邓中夏的邀请,28岁的恽代英从播撒革命火种的泸州川南师范学堂来到上海,担任老上海大学的教授(直到1926年5月受中国共产党委派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教官)。老上海大学是国共酝酿合作的大革命背景下创办的高等学府,1922年10月23日,建校于闸北弄堂,后迁址租界僻巷。虽说校舍简陋,办学经费拮据,又屡遭反动势力迫害,但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及进步人士共同努力下,屡仆屡起,不屈不挠,红色学府名声不胫而走。五年期间,老上海大学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恽代英作为教授,负有教责,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在学校开设的“现代政治”课程中,他主讲国内政治、国际问题,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年轻教授。在讲课时,恽代英也常着一袭灰布长衫,似乎已成了他的标准衣着。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又从事党交付的工作,在校内外进行了大量的演讲和革命活动。在课堂上,恽代英告诉同学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然要和中国的买办阶级和封建军阀勾结,因此反帝反封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他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赞成三民主义,但这不是革命的最终目标。恽代英主讲的这门课,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尤其是进行的课堂自由讨论研究,很受学生欢迎。许多年后,他的学生杨之华回忆道:“恽代英是个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讲起话来诙谐幽默,常常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恽代英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组织的领导工作,还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的职务,针对国民党右派反对和攻击共产党的言行,观点鲜明地与他们作坚决斗争。他组织、指挥学生运动,还直接参与、领导震惊中外的上海五卅运动,他坚定的革命立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杰出的演讲水平,被青年人尊为人生导师,是“向着光明之灯前行的引路人”。

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恽代英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不久增补为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长。10月20日,在恽代英、邓中夏精心策划下,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正式创刊,编辑部设在法租界的上海辣斐德路186号(现复兴中路196号,原建筑已拆除,建造了翠湖天地雅苑住宅区)。

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开始是三十二开的周刊,因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迫害和摧残,只能不定期地出版。尽管反动军阀勾结帝国主义,一再通令禁止邮局寄送《中国青年》、查禁刊物和封闭印刷厂,但它仍以不同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送到广大青年读者手中。《中国青年》受到热烈欢迎,发行量从3000多份上升到50000余份,与当时公开发行的其他刊物相比,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恽代英除承担编辑工作,还以“代英”“但一”“FM”等笔名发表了220余篇文章和通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问题。在当时黑暗的旧中国,《中国青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革命青年的征程,影响了大革命时期整整一代青年。陆定一说:“代英同志是我的第一个共产主义的老师。”胡乔木说:“我是读了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以后,才了解到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的。”郭沫若曾回忆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恽代英翻译的“新青年丛书第八种”《阶级争斗》

确实,大革命兴起,许多青年不知道中国社会性质,更不知道中国革命的性质,领导者是谁?同盟军是谁?革命的对象是谁?革命的前途在哪里?恽代英在他发表的大量文章中,深刻地分析了这些问题,他特别强调,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伟大的党,由这个党的指挥”,并坚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定会胜利,革命胜利后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恽代英理解青年,关爱青年,对中国青年关注的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等切身问题,也都做了具体的指导。恽代英和他主编的《中国青年》,成为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

戴近视眼镜的沪东区委书记

1928年秋,恽代英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那年,30多岁的恽代英得子,起名“希仲”,希望长大后像管仲那样,为国家和民族做事。1929年,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恽代英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夫人沈葆英担任会议记录。为了给儿子增加营养,恽代英忙碌了一天,半夜一到家就忙着译书挣稿费。实在太累了,就抱起儿子亲脸蛋,说:“工作、奶粉两不误,真是天下少有的好事啊!”言语间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30年3月下旬,恽代英因反对党内“左”倾冒险错误路线,被撤销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的职务,调离中共中央,担任沪东行动委员会书记和区委书记。恽代英和沈葆英将儿子送往大同幼稚园,自己换上工人装,搬进了闸北的贫民窟。恽代英忍辱负重,以强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沪东工人基层,领导工人阶级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他对沈葆英说:“眼前,是蒋介石用血手制造的人间地狱。要摧毁这座地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能力挽狂澜,只能献身堵口。我为此而献身,也是死得其所。”

油画《恽代英在演讲中》恽圻苍作

5月6日,恽代英身穿短衣,一副工人打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他,带着一包传单来到上海杨树浦韬明路附近的老怡和纱厂(今上海第五毛纺厂)时,突然遇上巡捕“抄靶子”(搜身),被租界当局逮捕并引渡、关押在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看守所。恽代英经受严刑拷打,仍坚持“王作霖”的工人身份,敌人只能以“煽动集会”的罪名,判了他5年徒刑。6月初从上海漕河泾监狱经苏州恽代英被转押至南京,关押在江东门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在狱中,恽代英肺病复发,形容枯槁,但他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领导难友们与当局开展绝食等斗争。由于没有暴露身份,我党对恽代英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营救。1931年初,组织派沈葆英去南京探监传递信息。在那里,沈葆英见到了戴着脚镣、脸色清瘦的丈夫,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恽代英镇定地安慰妻子:“四妹,我很好啊,我是被冤枉的,刑期满了我们还是能够团聚的。”又问:“家里人好吗?”沈葆英答:“伍豪同志(周恩来化名)问候你。”还告诉丈夫:“我和小毛弟都很好,他学会了走路,还会喊爸爸呢。”一听小毛弟很好,恽代英宽慰地笑了,嘱咐:“孩子是我们的希望,要好好抚养和教育孩子,不能亏待了孩子。”

沈葆英与儿子恽希仲、孙女恽梅在南京江东门烈士就义处合影。

由于叛徒顾顺章的告密,恽代英暴露了身份,面对敌人的劝降,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写下了著名的《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首绝笔诗,是恽代英坚定信仰、革命气节和家国情怀的最高表达,它激励了多少个志士仁人,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在监狱里英勇就义,年仅36岁。

一份厚重的红色文化遗产

在恽代英牺牲70周年的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文至上海市委以及恽代英亲属:“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经会同有关方面进行研究,并报中央领导同志同意,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为恽代英同志建立衣冠冢。”12月21日,中共上海市委在龙华烈士陵园为恽代英纪念墓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无名烈士雕塑广场长明火种熊熊燃烧,烈士墓区的苍松翠柏簇拥着鲜花,庄严肃穆的恽代英红色墓碑,坐落在绿草如茵的陵园内,他将永远与为新中国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相伴,永垂不朽。2014年,汇集了300多万字珍贵文稿的《恽代英全集》(共9卷),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它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份厚重的红色文化遗产,如日月经天,永放光芒。

雕塑《恽代英在狱中》,恽圻苍为龙华烈士陵园作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恽代英烈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恽代英烈士纪念墓(龙华烈士陵园)

每年清明,恽代英的亲属及后代都要来龙华烈士陵园为亲人扫墓。上海党政军各界人士和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都会来这里祭扫革命先烈。可以告慰烈士的是,我们党奋斗百年流血牺牲换来的朗朗日月,已经照亮中华大地,开创的民族复兴伟业将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