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脊柱微创亚专业:用微创之光照亮脊柱健康之路

脊柱是人体的“中流砥柱”,周围交错密布着复杂的神经组织,业界一直将脊柱外科手术视为高难度、高风险操作。的确,传统脊柱手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让患者担心手术失误造成瘫痪,延误甚至放弃治疗。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脊柱微创手术成为了医疗界努力突破的新方向,并逐渐成为了部分脊柱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近日,青岛早报记者采访了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微创亚专业带头人赵永生,揭秘了脊柱外科医生是如何用实力铸造健康的“脊梁”,让微创技术举重若轻,用微创理念和微创技术贯穿始终,“无微不治”解除病人的痛苦。

脊柱微创亚专业带头人赵永生(右二)带领团队制定治疗方案。 周少凯 摄
学科深耕
以过硬技术重塑“生命之力”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除了这几个耳熟能详的疾病,恐怕大家忽略了很多脊柱方面的问题。”赵永生说,“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创伤、脊柱感染、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等,都属于脊柱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治疗,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生活质量。”
脊椎的椎管内含有脊髓和神经,所以,与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术都相对复杂,风险性高。在微创技术出现之前,脊柱外科手术的切口通常都很长,组织损伤较大,患者手术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非常漫长。
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上述棘手问题迎刃而解,“创伤小、恢复快、可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甚至更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优势让往日手术的禁门顿开。”谈到微创技术为百姓带来的获益,赵永生难掩赞叹与自豪。
脊柱微创亚专业自成立以来,开展临床诊疗工作已有近十年,团队成员在赵永生带领下紧跟国内外前沿技术,探寻研究新领域,在诊疗及手术技术上精益求精,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先进的医疗服务。“亚专科建设的直观成果就是,一批先进技术惠及众多患者,这是我们最欣慰的。”赵永生表示,脊柱外科团队准确把握微创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用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精准医疗
为老年患者撑起生命之“脊”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越来越多,因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常见疾病。
70岁的陈大娘在家中不小心摔倒,感觉腰背疼痛,腰椎活动明显受限。家人将其送至脊柱外科,行MRI检查发现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接诊的赵永生建议患者微创手术治疗,但家属对于手术风险忧虑颇多。赵永生详细告知陈大娘及家属,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剧烈疼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需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又极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患者往往因为并发症而引发更多风险,如果不能坚持卧床,又容易引起后凸畸形,出现驼背及慢性胸背疼痛。在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获益后,他们一致决定,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赵永生在局麻下行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将压缩的椎体用骨水泥填充,手术在经皮穿刺下完成,术后腰背痛明显减轻,2小时能基本正常下地活动了,第二天就办理手续顺利出院。陈大娘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查随访,接受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一个疗程后恢复得更好了,骨密度检查结果也明显较前好转。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微创手术非常必要,只要身体情况不太差,微创手术是首选,即使百岁老人也可以安全手术,术后长期规范治疗骨质疏松也非常重要,可以改善骨质量,减少再骨折的发生。
赵永生介绍,传统的腰椎手术需要广泛剥离肌肉、韧带和去除骨质,腰椎后方结构破坏多,老年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血栓及肺部并发症等。微创技术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使症状得到迅速缓解。
亚专业的划分有助于精准医疗的实现。为了把亚专业“做专”“做精”“做强”,脊柱外科目前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人才梯队,选派多人赴国内外知名医学中心交流学习。针对脊柱外科疾病特点,专科制定了严格而详尽的围手术期规范化诊治流程,比对国家相关疾病诊疗指南制定了完善的术前检查、多科室风险评估、个体化手术方案研讨、严密围术期护理及加速康复等一系列手术护理康复一体化流程,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相关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仁心仁术
以最小代价追求最大疗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码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渐增,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45岁的王女士是公司的一名财务,每天上班久坐电脑前,不良的姿势习惯导致她的颈椎间盘提前退变、磨损、老化。近半年来,王女士双侧上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乏力,进而发展为持筷、写字等精细动作受限。王女士无奈只得到医院检查,行颈椎MR检查后发现,颈5/6椎间盘突出,且已经压迫脊髓和神经。
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王女士的症状并无明显好转。她来到赵永生门诊,赵永生综合分析了王女士的病情,建议她手术治疗。赵永生为患者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决定采取颈椎前路小切口减压融合术。术中切除了病变的椎间盘,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赵永生团队指导王女士进行了早期康复锻炼,术后仅3天就顺利出院。
对于脊髓型的颈椎病,一般采取前路小切口手术治疗或后路手术治疗,而对于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可以采取后路脊柱内镜“钥匙孔减压”手术方式,切口1cm,更加微创,而且不需要置入融合器和内固定材料,可以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椎退变。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用技术服务患者,能微创治疗的不开放手术,必须开放手术的也遵循微创理念,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优化的疗效,是脊柱团队不变的信念。”赵永生说。
紧跟前沿
持续深耕微创技术
在脊柱的方寸之间,脊髓与神经交织成生命的“经纬线”,每一毫米的精准操作都关乎术后疗效。团队秉持着“探精微于方寸病灶,守毫厘以匠艺回春”理念,持续深耕微创技术,努力打造脊柱微创品牌,用精湛医术守护患者健康。
38岁的张先生因患有“腰椎间盘髓核巨大脱出”来院就诊,由于椎间盘里的“果冻”(髓核)从破裂的“外包装”(纤维环)里掉了出来并顺着椎管下移(巨大脱出游离),死死地压住了下面的神经根,导致张先生疼痛剧烈,腿脚无力,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张先生正值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工作对体力要求较高。经充分讨论,放弃了对脊柱结构和功能恢复影响较大的传统手术方法,而是采用全可视椎间孔镜技术,借助人体天然的解剖间隙,仅通过一个直径7mm的小切口,为张先生摘除“坏果冻”(脱出髓核)并修复加固破裂的“外包装”(纤维环),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疼痛几乎完全缓解,脊柱结构完整保留,髓核再次脱出几率也大大降低,2—4周后便重返工作岗位。
目前的脊柱内镜已经发展到全脊柱、全入路、全内镜、全疾病谱的全系列技术。对于不同的颈椎、胸椎、腰椎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和手术入路进行治疗。需要术前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术中可以采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后入路椎板间镜技术、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内镜技术、镜下融合技术等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脊柱外科团队将大力发展微创技术,把握和引领学术前沿,为患者作出更为精细化的诊疗,为守护一方百姓脊柱健康作出更大贡献。”赵永生表示,微创技术的发展,印证了精准治疗的理念,就像现代战争中的导弹,在精确制导、准确清除的同时,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波及也更小。“未来,我们将着力发展数字智能脊柱外科技术系统,通过术中实时采集三维数据,再在数字智能导航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辅助下,更高质量地完成脊柱复杂手术。”赵永生说。
市立医院本部脊柱微创亚专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精进,给岛城人民带来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见证脊柱外科多个进阶之路,更见证求精、奋进的骨科人追求技术进步的印记。
团队介绍
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中心本部脊柱外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青岛市微创脊柱外科中心、山东省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骨质疏松诊疗教学示范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和人才梯队合理。脊柱外科护理单元为青岛市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团队2011年获得医院首个“山东省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称号。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