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榆林:育林聚宝 点绿生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8:20:00    

近日,记者在绥德县枣林坪镇吴家渠村看到,300多亩远志在枣树下绽放出淡紫色花朵,村干部吴伟伟正带领村民忙碌地除草施肥。


这片充满生机的枣药共生园,仅是榆林市林下经济版图上的一个微小缩影,却生动展现出这项绿色产业如何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创造经济奇迹。



林下经济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构建林地生态共生系统,通过科学规划发展多元产业,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近年来,榆林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加速推动经济林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70年持之以恒的“北治沙、南治土”生态工程建设,如今全市林木保存面积已达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攀升至36%。这庞大的绿色基底,为林下经济发展搭建起天然舞台,昔日的生态难题正逐渐转变为发展机遇。



从过去单纯种树防沙,到如今用“绿”生金,如何盘活林草资源成为榆林面临的新课题。2024年,榆林林业部门编制《榆林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系统规划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枣林坪镇积极探索“枣药共生”模式,远志、黄芩等中药材在枣树下茁壮成长,不仅起到固土保水的生态作用,还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中药材的根系能够固土保水、驱除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实现‘枣药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枣林坪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佳说。今年秋季,该镇计划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398亩,致力于打造黄土高原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


当绥德县的“枣药共生”模式渐入佳境时,子洲县则在枣树改造上另辟蹊径,全县范围内开展的酸枣嫁接工作,为传统林业产业注入新活力。


榆林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枣树资源丰富,但近年来部分老枣树品种退化,枣农收益持续下滑,导致不少枣林撂荒。面对这一困境,榆林市相关部门积极统筹推进产业低效改造与经济林基地建设,去年完成低产经济林改造任务4.04万亩。今年,子洲县确立“改老树、育新枝”的发展思路,从浙江、渭南等地引进酸枣优良品种,运用高接换种技术,将多年生低效枣树改造为药用酸枣经济林,探索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在子洲县苗家坪镇石窑畔村,村民景庆伟的200株老枣树正在“改头换面”。嫁接技术员刘建军手持劈刀,熟练地将从浙江引进的酸枣接穗嵌入树干。“裹紧缠带防止空气进入,这样成活率更高。”看着撂荒十年的枣树重焕生机,景庆伟算起经济账:“县农业局免费提供接穗和技术,三年后每株能产5斤酸枣,按8元/斤计算,光这200株就能增收8000元。”


从绥德的“枣药共生”到子洲的枣树嫁接改造,榆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共同勾勒出全市林业产业升级的壮阔画卷。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已达400多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初步构建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的良好局面。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榆林市大力推进林业产业改造,计划实施生态管护100万亩,完成红枣低产低效林改造2万亩,新建药用酸枣基地1万亩,实现有机红枣认证10万亩,建设晋陕峡谷红枣优质原料核心区10万亩,力争使红枣和酸枣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让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产业释放更大经济潜力。


记者 陈静仁 图片均为资料图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