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草垛垛”增收“香饽饽”
新疆网讯(记者史传芝)秋日的达坂城区,连片麦田铺就金色画卷。8月30日,东沟乡兰州湾村的农田里,收割后的忙碌仍在延续——轰鸣的打捆机穿梭田间,将散落的小麦秸秆快速卷起、压实,一个个规整结实的方形草捆接连成型,随即被装车运往养殖户家与周边养殖合作社,成为牲畜越冬的优质饲料。
“麦子还没收完,草包就被订空了。”村民杨治华指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草捆,笑意十足。曾经让村民头疼的“秸秆垛”,如今成了每包能卖18至20元的“抢手货”。“光这一项,一亩地就能多赚一百多块。”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的语气里都透着欢喜。
秸秆是小麦等农作物在收获后所剩余的茎叶部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量秸秆被丢弃或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秸秆焚烧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影响空气质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从“一烧了之”到秸秆深耕还田,再到加工成饲料、有机肥,提升农业耕作质效……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我市各乡镇“秸”尽所能、点“秸”成金,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达坂城区也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构建“养殖+回收”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为抓手,让秸秆实现“变废为宝”“全链条增值”。
达坂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波介绍,通过机械化收集、打捆,秸秆成为养殖场的重要饲料来源;而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和发酵后,又转化为有机肥还田,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农业闭环生产体系。这一模式既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降低了环境负荷,又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绿色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达坂城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超90%,基本实现饲料化、肥料化全覆盖。秸秆“变废为宝”的背后,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种植户通过销售秸秆,亩均增收100元以上,腰包更鼓;养殖企业就近获取优质饲料,运输与原料成本大幅降低,发展更稳;同时,秸秆不再露天焚烧,区域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生态更优。
“秸秆综合利用,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杨波说,下一步,达坂城区将继续拓展秸秆腐熟还田、覆盖还田等利用方式,在提升粮田肥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