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合肥这群年轻人“造”起来了

在合肥,一路疾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许多年轻人逐梦的热门赛道。这里奔涌的创新浪潮,与他们追求技术突破的热情同频共振,激荡出耀眼的火花。
梦想扎根的土壤
作为汽车制造的四大关键工艺之一,涂装不仅让汽车穿上时尚“外衣”,瞬间拉高颜值,还为其披上一层隐形“铠甲”,抵御风雨侵蚀、隔绝喧嚣纷扰。
在位于新桥的蔚来第二工厂,27岁的徐志鹏的职责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汽车量身定制“外衣”和“铠甲”。他来自安徽阜阳,自踏入合肥工业大学校门起,便与合肥结下了不解之缘。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景。新华社 发
去年,徐志鹏通过校招加入蔚来,让梦想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在这里,他负责涂装车间的“数字神经中枢”建设,通过搭建传感器网络、运用AI算法与工业物联网技术,让喷涂机器人、烘干设备、质检系统等拥有“数字感知”与“智能决策”能力。
“简单来说,我的工作是让每一滴涂料、每一度温度、每一次喷涂轨迹都能被精准控制,推动传统的涂装工艺向‘数据驱动、自我进化’的智能制造转型。”徐志鹏介绍。
入职蔚来的大半年来,徐志鹏深度参与了多个关键项目。在涂装数据驱动及过程类监控的项目中,他通过数字化开发,对设备、能源、耗材等关键要素实现动态跟踪和精准调控;同时,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生产数据互联互通,关键信息主动推送,响应速度大幅提升。目前,过程类监控的关键数据覆盖率达100%。
在徐志鹏和团队伙伴的努力下,以往依靠人工经验的涂装工艺,凭借数字化的赋能,宛如装上了智慧“大脑”。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涂料流量、喷涂速度等关键参数,确保生产环节分毫不差;对生产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借助深度学习等技术形成优化反馈,让整个生产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抱负的舞台
25岁的邓文浩,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源动力专业。这位来自湖北荆门的青年,一直痴迷于F1方程式汽车赛。引擎的轰鸣与风驰电掣的速度,在他心中种下了探索汽车奥秘的种子。
在合肥读研期间,邓文浩看到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街头。造型酷炫的车身、层出不穷的智能功能,让他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得知江淮汽车与华为携手打造国产超豪华新能源汽车时,他便热切地希望能参与其中,为之贡献一份力量。去年7月,邓文浩带着自己的“造车梦”,加入江淮汽车,成为一名动力匹配工程师。

尊界超级工厂航拍图。
邓文浩的工作是整车性能集成中的能量管理,就是通过对电控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使电池、电机等部件之间能够默契配合,在常温、高温和低温等不同工况下,尽可能提升整车的续航与动力等性能。
作为一名年轻的汽车工程师,邓文浩对新技术保持着敏锐的嗅觉和开放的心态。
在高低温续航技术研究项目中,邓文浩搭建的高低温续航的仿真模型,能够评估热管理策略对高低温续航产生的影响,并对策略进行优化,相关技术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未来将应用于更多车型,提升产品竞争力。
对邓文浩而言,合肥不仅是求学的城市,更是实现抱负的舞台;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地方,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这一切,让他更加坚定了扎根合肥的决心。
蓬勃向前的力量
在合肥,像徐志鹏、邓文浩一样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逐梦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从实验室的精密计算到生产线的精准调试,从算法模型的反复优化到实车性能的严苛验证……一个个青年工程师的梦想在这片沃土拔节生长,汇聚成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向前的青春力量。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开展。王牌 摄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培育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实现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全满贯”。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万辆,同比增长84%,产业链产值达2600亿元。
今年一季度,合肥再创佳绩,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8.79万辆,同比增长75.03%,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发展潜力,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李后祥
图片 | 本报资料图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