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作文素材(感谢有你,一直在托举我的生命)
“许多年之后,我终于定居都市时才发现,我曾经所引以为豪的诚实、信任以及幻想等能力正在丢失。”李森祥曾经这样说过。
所以,他回到了曾哺育他长大的村庄,与那里的人开始重新生活与交往,找回了已经远去的岁月里,村庄里父辈们的憨厚、勤劳以及渗透在血脉里的倔强。
所有,他创作了同名短篇小说集《台阶》,收录了《台阶》《小学老师》《烟村四五家》《筑巢之歌》等十余篇小说、散文。这些作品主要着眼农村生活,作者以精炼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普通人形象,再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与最本真的情感。
《台阶》就是这样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文中的父亲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父亲奋斗了一辈子,“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就这样一砖一瓦一毛,父亲终于攒够了造房的钱,可是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无数次读过这篇文章,再读的时候,却不由得泪流满面,因为“台阶”二字。

别人的台阶,是父亲向往的地位象征。
“我们家的台阶低!”这样的话,父亲念叨了无数次,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
有钱人家地位高,房子的台阶也高,但是在父亲看来,因为别人家的台阶高,才有了那样高的地位,只要自己建起了高台阶的房子,就能在村里拥有很高的地位,就能得到村里人的尊重。
闲来无事的时候,父亲就坐在自家的三级台阶上“磨刀”,可是父亲的眼神,却一直没有离开过别人家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对父亲来说,那“高高的台阶”,早就成了内心的执念。
文中的父亲,跟我们的父亲一样,生活在农村,他们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囿于见识等原因,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家庭地位,所以他们会修大房子,会买“高档家具”,尽力缩小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只是很可惜,等到他们拥有此前向往的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我”家的台阶,是父亲一生努力的见证。
故事当中,父亲一共建了两次房子。
当年修建老屋的时候,父亲亲自背回了那三块青石板,“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为了省下石料钱,父亲一共背了三趟,虽然没有付石料钱,但是却因此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让父亲觉得很可惜。
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建造房屋的过程中,父亲白天和请来的工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就起床。
那颗颗滚落的汗珠,落在了黄泥里,也成了新屋的一部分。
作为农民,建造这样一座九层水泥台阶的新屋,就已经耗去了父亲的全部精力,那房子,是父亲的心血,更是他努力的见证。

心理的台阶,是无法跨越的阶层障壁。
经过半生努力,新屋落成了,可是父亲想要的尊重却没有来。
新屋落成那天,父亲不敢放鞭炮,一个“居然”,让我感到了无穷无尽的辛酸,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好不容易有一次“放纵”的机会,可是他没有了那样的勇气。
父亲的手没处放,“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父亲觉得大家在看着他,就想要挺直腰杆,可是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后来,父亲也曾得到了别人的赞誉,可是他的心依旧在原先的三阶台阶上,所以“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
一方面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认可,可是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高人一等”,这样谦卑的父亲,跟我们的父亲又有什么两样——就算到了城市,他们依旧改不了那些旧习惯,依旧喜欢低着头走路。
因为他们背着东西的时候,只能低着头走路。
终他们一生,竭力想要摆脱原先的自己,可是有些东西,早已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就算身份变了,可是他们的心永远都不会变。

对“我”来说,“台阶”又有着另外的含义。
三层台阶记录了“我”的成长,是一生铭记的温暖。
孩童的世界很单纯,“我”不知道“台阶”是地位的象征,“我”只知道,在那三层台阶上跳上跳下,我很快乐。
先是往下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从一级到三级,一天天长大了。
长大的我,不再满足向下跳,所以,我开始向上跳——
先是跳一级,“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
“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看起来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听出的却是父亲一生积累的智慧——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旦走得太快,想要一蹴而就,就会摔跟头,就会吃苦头。
在那三阶台阶上,“我”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明白道理,读懂了人生这本“大书”。
这份快乐与成长,是父亲给“我”的,如果没有父亲,“我”就不会有那份童年的快乐,也不会明白那些人生道理。
只是很可惜,年幼的我们,并没有听懂父亲的那些话。

仔细想来,文中真正的台阶,其实是父亲。
故事的结尾,父亲老了,再也抬不动那青石板,就连挑水,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可是父亲真的是一个失败者吗?不,不是的!
虽然家里穷困,没有让孩子住上广厦,穿上绸缎,但是这一路走来,“我”很快乐,拥有了快乐的童年,作为父亲,没有失败。
“父亲老了”,可是儿子还年轻,年轻力壮的“我”,已经能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让家人过上更幸福的日子,父亲的精神,还会在“我”的身上传承下去。
最为重要的是,父亲终于让我们住上了九层台阶的房子,让“我”和“我”的孩子过上受人尊重的日子,作为男人,这已经是最大的成就了。
这就是父亲,他化身为台阶,用自己的一生,托举着儿女,让儿女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就这样一代代托举着,一代代改变着,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也许他只是一个卑微的父亲,没有地位,没有背景,除了出卖自己的廉价的劳动力,他再也找不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除了盖新房子修高台阶,他再找不到获得人格尊严的途径。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想要让孩子能够体面的幸福的有地位的生活;作为一个男人,他想要让妻子和儿女可以恬静的温暖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农民,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卑微却不放弃,可悲却不可怜,他们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向上的一生,也是托举的一生。
想到这里,眼前浮现出父亲的身影,虽然腰身不再挺拔,虽然头发已经斑白,但是他们的目光依旧坚定,依旧用全部的力气,托举着我们,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感谢有你,一直托举着我的生命。

